引用本文: 姜法明, 王业, 唐小军, 梁宗安. 异常供血动脉起源于腹腔干的右侧肺隔离症一例. 华西医学, 2018, 33(1): 117-118. doi: 10.7507/1002-0179.201710073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女,51 岁。因“反复咳嗽,痰中带血 5 个月”于 2015 年 5 月 6 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患者于入院前 5 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夜间咳嗽次数较白天多,痰量较多,间或出现白痰或黄痰,含暗红色血块,无臭,患者无明显胸闷气紧,无发热、寒战等症状,遂于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行胸部 CT 平扫示:右肺下叶脊柱旁胸膜下片团灶,倾向于炎性病变-炎性假瘤,肿瘤性病变不能排除。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6.5℃,脉搏 72 次/min,呼吸 18 次/min,血压 130/70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呼吸运动均匀对称,双肺语音震颤对称无异常,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右肺下叶呼吸音稍粗,余未闻及干、湿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未触及,肝脾肋下未触及,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门诊以“右下肺占位”收入我院。患者入院后行胸部增强 CT 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块影,考虑肺炎或炎性假瘤,不除外肿瘤性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管腔未见异常;支气管刷片未查见恶性细胞。右下叶后基底段活检示:黏膜轻度慢性炎症,活动期(+),灶区肺间质少许慢性炎细胞浸润,少许肺泡腔见肉芽组织长入机化改变。初步诊断为肺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400 mg/次,1 次/d)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抗感染治疗后咳嗽、咳痰有所好转,但复查 CT 未见肿块影发生变化。再次仔细阅读增强 CT 像发现右侧后肋膈角处一支异常血供(图 1)。为明确占位局部血管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胸部、上腹部 CT 血管三维重建增强扫描,示一腹腔干来源供血动脉走行至右侧胸腔支配右下肺肿块区域(图 2),考虑存在肺隔离症可能。为明确此异常血管供血部位,行腹腔干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一明确异常动脉起源于腹腔干,并上行分支进入右下肺占位区域,经右下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图 3、4),最终诊断为“肺隔离症”。遂完善术前检查及评估后于 2015 年 7 月 22 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见:① 右侧胸膜腔内少许淡黄色清亮积液,无胸膜粘连。② 右肺各叶弹性正常,肺表面炭末沉积正常,叶间裂发育不完全。③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有一约 8 cm×6 cm×3 cm 包块,质韧、边界不清,剖面为多发囊性结构,其内有较多咖啡色浑浊脓性液体;右肺下韧带明显增厚,其内有一直径约为 6 mm、来源于膈下的异常动脉,向上进入右肺下叶包块。④ 右肺门及叶间裂肺动脉旁多枚淋巴结,黑色,质软,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送重症监护病房,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病情稳定,手术切口愈合,于 2015 年 7 月 27 日出院,随访 2 年患者无复发。

可见异常供血动脉(白箭)

可见异常供血动脉经降主动脉前方上行至隔离肺(白箭)

可见异常供血动脉起源于腹腔干

讨论 肺隔离症是临床少见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在肺发育过程中,连接原始主动脉与原始肺的血管未退化,高压血流压迫部分肺,影响其发育,使其发生囊性变和纤维性变,形成隔离症。1777 年 Huber 首次报道了 1 例源于主动脉供血的肺囊肿病例,1861 年 Rokitansky 将这种病理表现描述为“附属肺叶”[1]。之后 Peyce[2]报道 7 例由主动脉分支直接供血并与正常肺组织分离的肺部病变,最终将该病命名为肺隔离症。根据异常肺组织有无完整的胸膜与正常的肺组织分界进行分类,肺隔离症可分为 2 种类型:① 叶内型肺隔离症(in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ILS),占肺隔离症的 7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左后基底段多见,常为体动脉单支血管供血,其中来自胸主动脉的占比为 73%,腹主动脉为 20%,无单独胸膜包裹,与正常的支气管有病理性相通,回流至肺静脉;② 叶外型肺隔离症(ex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ELS),常合并其他先天异常,有单独胸膜包裹,与正常肺组织隔离,与正常支气管不相通,其异常血管多来自腹主动脉,回流至下腔静脉[3]。
本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 ILS,ILS 隔离肺组织常与支气管有病理性相通,易继发感染,引起反复咳嗽、咳痰、咯血及发热等症状。病情反复加重、迁延不愈,可导致肺纤维组织增生、囊性变、实变或机化等。Wei 等[4]对发表于中国知网中 1998 年—2008 年我国学者报道的 2 625 例肺隔离症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ILS 隔离肺多见于左下肺后基底段(66.43%);囊性病变约占 28.57%,空洞占 11.57%,炎症改变占 7.96%;异常供血动脉多起源于胸主动脉(76.55%)。本例患者隔离肺发生于右下肺后基底段,CT 像表现之肿块影约占 49%,异常供血动脉起源于腹腔干,相对少见。
虽然 DSA 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有创检查,风险较大,且费用较高,临床上逐渐被具有相近诊断价值(灵敏度 97.3%,特异度 100.0%,准确率 97.7%)的增强 CT 联合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所取代[5]。增强 CT 联合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及行程,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术中意外切断供血动脉所致的大出血发生[6-7]。然而发生于右下肺且异常供血动脉来源于腹腔动脉的 ELS 在临床上极为罕见,部分患者仅依据胸部及上腹部增强 CT 联合血管三维重建检查不能完全确诊,且不易与慢性炎症所致的体肺侧支循环相鉴别。因此,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在术前行 DSA 确定诊断,了解异常供血动脉走行,再行手术。
病例介绍 患者,女,51 岁。因“反复咳嗽,痰中带血 5 个月”于 2015 年 5 月 6 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患者于入院前 5 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夜间咳嗽次数较白天多,痰量较多,间或出现白痰或黄痰,含暗红色血块,无臭,患者无明显胸闷气紧,无发热、寒战等症状,遂于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行胸部 CT 平扫示:右肺下叶脊柱旁胸膜下片团灶,倾向于炎性病变-炎性假瘤,肿瘤性病变不能排除。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6.5℃,脉搏 72 次/min,呼吸 18 次/min,血压 130/70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呼吸运动均匀对称,双肺语音震颤对称无异常,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右肺下叶呼吸音稍粗,余未闻及干、湿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未触及,肝脾肋下未触及,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门诊以“右下肺占位”收入我院。患者入院后行胸部增强 CT 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块影,考虑肺炎或炎性假瘤,不除外肿瘤性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管腔未见异常;支气管刷片未查见恶性细胞。右下叶后基底段活检示:黏膜轻度慢性炎症,活动期(+),灶区肺间质少许慢性炎细胞浸润,少许肺泡腔见肉芽组织长入机化改变。初步诊断为肺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400 mg/次,1 次/d)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抗感染治疗后咳嗽、咳痰有所好转,但复查 CT 未见肿块影发生变化。再次仔细阅读增强 CT 像发现右侧后肋膈角处一支异常血供(图 1)。为明确占位局部血管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胸部、上腹部 CT 血管三维重建增强扫描,示一腹腔干来源供血动脉走行至右侧胸腔支配右下肺肿块区域(图 2),考虑存在肺隔离症可能。为明确此异常血管供血部位,行腹腔干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一明确异常动脉起源于腹腔干,并上行分支进入右下肺占位区域,经右下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图 3、4),最终诊断为“肺隔离症”。遂完善术前检查及评估后于 2015 年 7 月 22 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见:① 右侧胸膜腔内少许淡黄色清亮积液,无胸膜粘连。② 右肺各叶弹性正常,肺表面炭末沉积正常,叶间裂发育不完全。③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有一约 8 cm×6 cm×3 cm 包块,质韧、边界不清,剖面为多发囊性结构,其内有较多咖啡色浑浊脓性液体;右肺下韧带明显增厚,其内有一直径约为 6 mm、来源于膈下的异常动脉,向上进入右肺下叶包块。④ 右肺门及叶间裂肺动脉旁多枚淋巴结,黑色,质软,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送重症监护病房,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病情稳定,手术切口愈合,于 2015 年 7 月 27 日出院,随访 2 年患者无复发。

可见异常供血动脉(白箭)

可见异常供血动脉经降主动脉前方上行至隔离肺(白箭)

可见异常供血动脉起源于腹腔干

讨论 肺隔离症是临床少见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在肺发育过程中,连接原始主动脉与原始肺的血管未退化,高压血流压迫部分肺,影响其发育,使其发生囊性变和纤维性变,形成隔离症。1777 年 Huber 首次报道了 1 例源于主动脉供血的肺囊肿病例,1861 年 Rokitansky 将这种病理表现描述为“附属肺叶”[1]。之后 Peyce[2]报道 7 例由主动脉分支直接供血并与正常肺组织分离的肺部病变,最终将该病命名为肺隔离症。根据异常肺组织有无完整的胸膜与正常的肺组织分界进行分类,肺隔离症可分为 2 种类型:① 叶内型肺隔离症(in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ILS),占肺隔离症的 7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左后基底段多见,常为体动脉单支血管供血,其中来自胸主动脉的占比为 73%,腹主动脉为 20%,无单独胸膜包裹,与正常的支气管有病理性相通,回流至肺静脉;② 叶外型肺隔离症(ex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ELS),常合并其他先天异常,有单独胸膜包裹,与正常肺组织隔离,与正常支气管不相通,其异常血管多来自腹主动脉,回流至下腔静脉[3]。
本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 ILS,ILS 隔离肺组织常与支气管有病理性相通,易继发感染,引起反复咳嗽、咳痰、咯血及发热等症状。病情反复加重、迁延不愈,可导致肺纤维组织增生、囊性变、实变或机化等。Wei 等[4]对发表于中国知网中 1998 年—2008 年我国学者报道的 2 625 例肺隔离症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ILS 隔离肺多见于左下肺后基底段(66.43%);囊性病变约占 28.57%,空洞占 11.57%,炎症改变占 7.96%;异常供血动脉多起源于胸主动脉(76.55%)。本例患者隔离肺发生于右下肺后基底段,CT 像表现之肿块影约占 49%,异常供血动脉起源于腹腔干,相对少见。
虽然 DSA 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有创检查,风险较大,且费用较高,临床上逐渐被具有相近诊断价值(灵敏度 97.3%,特异度 100.0%,准确率 97.7%)的增强 CT 联合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所取代[5]。增强 CT 联合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及行程,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术中意外切断供血动脉所致的大出血发生[6-7]。然而发生于右下肺且异常供血动脉来源于腹腔动脉的 ELS 在临床上极为罕见,部分患者仅依据胸部及上腹部增强 CT 联合血管三维重建检查不能完全确诊,且不易与慢性炎症所致的体肺侧支循环相鉴别。因此,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在术前行 DSA 确定诊断,了解异常供血动脉走行,再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