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梁邱, 杨静怡, 戈岩蕾, 姜俊良, 杨霖. 肌内效贴联合渐进式抗阻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华西医学, 2019, 34(7): 801-806. doi: 10.7507/1002-0179.201907023 复制
肩关节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是康复科、骨科及疼痛科的常见就诊原因。以往多简单地诊断为“肩周炎”,治疗上多是以功能训练及其他对症治疗为主[1]。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认识到引起肩关节的疼痛和活动障碍的原因不仅仅是“肩周炎”,研究发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引起肩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研究显示肩痛患者中 44%~65% 是由 SIS 引起的[2-3]。SIS 系肩关节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组织炎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可表现为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炎或钙化、肩袖损伤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1, 4]。
目前,针对 SIS 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体外冲击波、无痛下的关节活动训练、肩关节周围肌力训练、肩关节稳定性训练、保持肩关节的正确姿势等[5]。在运动治疗的方法中,针对肩袖肌群的渐进式抗阻肌力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PRT)被认为是较为可靠的训练方式[6-7]。它可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有效缓解肩峰撞击所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8]。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 PRT 治疗 SIS 具有一定限制性和不确定性[9-10]。所以,如何进行无痛训练,增强训练效果依然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肌内效贴(kinesio tape,KT)在肌骨疾病中的使用越来越受欢迎,它不会像传统运动贴布一样限制关节运动和功能活动。KT 是通过提升皮肤来扩大皮下间质区域,从而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以达到减轻疼痛、水肿和肌肉痉挛的目的。虽然在文献中关于 KT 对肌骨系统疾患的运动机能学研究有限,但大量文献已观察到它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和解决肌肉失衡方面是明显有效的[11-13]。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诊断为 SIS 的患者进行 KT 联合肩关节 PRT,对比 KT 联合肩关节 PRT 与单独使用肩关节 PRT 的治疗效果,并同时观察不同方向的 KT 贴扎技术对 SIS 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就诊顺序连续选择 2017 年 5 月—2019 年 3 月在我院治疗的 SIS 患者 90 例,其中男 20 例,女 70 例。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肩痛,肩外展时疼痛并存在疼痛弧,撞击征(Hawkins-Kennedy 征)阳性,Neer 征阳性[14-15];② 年龄 18~55 岁;③ 病程 0.5 个月~1 年;④ 肩关节无被动关节活动度受限;⑤ 肩关节无关节囊黏连;⑥ 影像学(MRI)检查存在岗上肌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⑦ 既往可接受过休息、非甾体类抗炎药、理疗治疗等措施;⑧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满足其一):① 颈椎病引起的放射性肩部疼痛;② 存在急性炎症的表现,红肿热痛;③ 急性外伤史;④ 患侧肩关节曾有过骨折或手术;⑤ 肩袖撕裂。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8 年审(533)号。
该研究采用单盲法设计,研究者在不清楚受试者试验分组情况下进行疗效的评估,纳入患者由未参与实施治疗和评估结果的研究人员负责随机化和分配隐藏的事宜。按照纳入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干预组 A、干预组 B 和对照组 C。其中,干预组 A 30 例,男 7 例,女 23 例;年龄 25~55 岁,平均(42.3±13.1)岁;病程 1~7 个月,平均(2.6±1.6)个月。干预组 B 30 例,男 6 例,女 24 例;年龄 23~54 岁,平均(41.9±14.7)岁;病程 1.5~6 个月,平均(2.7±1.4)个月。对照组 C 30 例,男 7 例,女 23 例;年龄 22~55 岁,平均(42.7±13.7)岁;病程 1.5~7 个月,平均(2.9±1.4)个月。3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干预组 A 贴扎方向采用从近端到远端沿肩袖肌群的走行进行贴扎,并联合肩关节 PRT 进行治疗;干预组 B 从远端向近端沿肩袖肌群的走行进行贴扎,并联合肩关节 PRT 进行治疗;对照组 C 仅做肩关节 PRT。
1.2.1 KT 贴扎方法
干预组 A 和 B 均采用 KT 联合肩关节 PRT 进行治疗。干预组 A:KT 贴扎方向采用从近端向远端沿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走行进行贴扎(KT1),第 1、2、3 条 KT 的张力为延长 20%,第 4 条 KT 的张力为延长 50%(图 1a),每次贴扎后保留 3 d,连续 2 周。干预组 B 从远端向近端沿肩袖肌群的走行进行贴扎(KT2),第 1、2、3 条 KT 的张力为延长 20%,第 4 条 KT 的张力为延长 50%(图 1b),每次贴扎后保留 3 d,连续 2 周。对照组 C 不进行 KT 贴扎。

数字序号表示贴扎的顺序,箭头表示贴扎方向。a.干预组 A;b.干预组 B
1.2.2 PRT 的措施
测量患者 6 次重复最大力量(6 repetition maximum,6 RM),6 RM 是指在该阻力下进行训练,训练者仅能完成最多 6 个抗阻运动的阻力大小。每次训练包括 2 组,每组完成 8 次抗阻训练。其中第 1 组训练以 50% 6 RM 的阻力进行,第 2 组训练以 70% 的 6 RM 的阻力进行。每组期间休息 2 min。肩关节分别进行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方向的训练。每周 5 次,训练 2 周。因为患者的肌力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每 2 天进行 1 次 6 RM 的测量[15-16]。
疼痛是 SIS 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最主要的症状,为了避免过量的运动增加疼痛。在运动过程中和结束后要求患者的疼痛必须控制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 分以下(总分 10 分)。并且告知患者运动中或运动后轻微的疼痛属于正常情况,只要疼痛不会持续存在超过 1 d,这样的运动量都是可以接受的。这种通过疼痛来指导运动处方的制定的方法已经被证实是可靠有效的。对照组和干预组所有患者如果在增加训练量以后出现疼痛加重且无法在 24 h 内消除的情况,则在此阶段延续上一阶段的训练量[17]。
1.3 评价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 周后、治疗 2 周后采用 VAS 评分[18]评估患者休息时、活动时和夜间的疼痛,用角度尺测量肩关节关节活动度和采用上肢功能评估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and Hand,DASH)评估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1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年龄、病程基线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不同时点的 VAS 评分、肩关节关节活动度和 DASH 评分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同时点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分析则采用 LSD-t法进行两两比较。组内不同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分析则采用 Bonferroni 法对各时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VAS 评分
各组患者不同时点休息时、活动时,及夜间治疗前、治疗 1 周后 VAS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 周后,3 组的夜间 VAS 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干预组 A 较干预组 B 和对照组 C 均有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 B、对照组 C 组内不同时点休息时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 A 组内不同时点休息时 V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 2 周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 B 组内不同时点活动时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 A、对照组 C 不同时点活动时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 A、对照组 C 治疗 1 、2 周后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 组患者组内夜间 VAS 评分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 3 组治疗 1、2 周后的夜间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 1。


2.2 肩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
3 组间比较,患者不同时点前屈、外旋时肩关节活动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外展和内旋角度在治疗 1、2 周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 1 周后干预组 B、对照组 C 的外展和内旋角度均明显小于干预组 A(P<0.05),干预组 B 内旋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C(P<0.05);治疗 2 周后,干预组 B 外展角度明显小于干预组 A(P<0.05),干预组 B、对照组 C 内旋角度均明显小于干预组 A(P<0.05)。各组患者组内的前屈角度在各时点时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干预组 A 和对照组 C 在治疗 1 周后和治疗 2 周后前屈角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而干预组 B 在治疗 2 周后前屈角度较治疗前才明显增加(P<0.05);外旋角度在不同时点的组内差异并不明显(P>0.05);干预组 B 组内的肩关节外展角度各时点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 2 周后干预组 A 和对照组 C 外展角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各组患者治疗 2 周后,内旋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 2。


2.3 DASH 上肢功能量表评分
治疗 1、2 周后各组患者组间 DASH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 A 治疗 1、2 周后 DASH 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组 B、对照组 C(P<0.05)。干预组 B、对照组 C 不同时点组内 DASH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 A 不同时点 DASH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 1、2 周后 DASH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 3。


3 讨论
有多种理论试图解释造成肩峰撞击的原因,包括肩峰或肱骨头的解剖结构异常、肩关节周围肌群张力异常、肩袖肌群肌腱缺血或退变、肩关节运动模式异常等[20]。有研究发现肩峰下间隙变窄可能与肩袖肌群受到抑制,肩关节运动模式异常有关。而肩峰下间隙变窄可能会导致肩袖肌群肌腱损伤从而抑制肩袖肌群肌肉收缩,进而致使肩关节运动模式异常[21]。
运动训练是治疗 SIS 首选治疗方法之一,而 PRT 被认为是较为可靠的训练方式[6-7]。有研究发现针对肩部肌群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肩峰撞击征患者的疼痛和上肢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认为这可能与 PRT 能有效提高肩关节运动中的稳定性,从而减小了运动中的疼痛有关[7]。但是也有文献报到,运动训练可能会增加肩峰下间隙软组织损伤的风险[9-10]。本研究中的 PRT 的运动处方设计严格以疼痛反馈为基础,当运动中的疼痛 VAS 评分超过 5 分,即刻中止训练。这可以避免不正确或者过量运动所造成的对肩峰下软组织的损伤。除了监测运动中疼痛的反馈以外,我们希望通过该试验看到 KT 对于减轻运动中的疼痛效果。KT 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力学矫正作用和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的治疗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促进关节稳定,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中力学的平衡与协调[22-25]。而根据研究结果,我们也发现干预组 A(KT1+PRT)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肩关节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治疗效果明显是优于对照组 C(PRT)的。这可能与将 KT 运用于 SIS 的患者的肌力训练中,短暂地增加了肩峰下间隙[26],从而减小运动训练中因肩峰下间隙变窄而导致的疼痛,更有效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有关。
对于 KT 的贴扎方向是否影响治疗效果目前许多研究仍有争论。有研究对 KT 是否能够增加正常人的肩峰下间隙进行研究,发现 KT 的贴扎方向对于肩峰下间隙的改变不具有显著差异性[26]。但是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不同方向的 KT 作用于肩袖肌群用于治疗 SIS 的临床效果的确是有显著差异的。这可能与不同方向的贴扎可能产生不同的张力分布,这可能会对肩袖肌群肌肉激活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改变肩关节运动中的运动模式有关。有研究认为肩袖肌群无力可能导致肩关节在完成前屈、外展和旋转时肱骨头位置上移从而导致肩峰下间隙变窄[21]。而本研究可见,在治疗 1、2 周后,干预组 A 在运动中的疼痛改善明显,而干预组 B 在运动时的疼痛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这可能与在不同方向贴扎状态下,干预组 A 肩袖肌群的激活较干预组 B 更明显,从而增加了运动中肩峰下的间隙有关。但这一猜想还待进一步研究。
除此以外,一些研究认为 KT 可以通过贴扎在位于关节处的皮肤处,在运动中给予关节更多的感觉运动反馈,增加本体感觉输入[22]。特别是当 KT 在未施加拉力或在拉力为原长 120%~140% 的范围内时,KT 具有持续的自然弹性,可在运动中提供持续有益的感觉输入[27]。本体感觉对于运动中关节相对位置的影响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提高肩关节在运动中肩胛骨的稳定性和维持正常的运动模式,避免因运动模式错误而导致肩峰下间隙变窄。Ludewig 等[20]便发现肩峰撞击可与肩关节外展和前屈时肩胛骨上旋幅度不足有关。
另外,KT 在提高痛点和促进循环方面有较好的作用。KT 的厚度与透气性均类似于人体的皮肤,可用来减轻水肿、改善循环、支持、训练、放松软组织、减少发炎反应、降低疼痛[22-25]。
虽然目前研究运动治疗 SIS 的文献较多,但大部分对运动处方的选择描述是不清楚的,比如训练强度、时间、进阶等[28]。本研究一方面探讨了 PRT 联合 KT 治疗 SIS 的疗效,另一方面为临床上如何为 SIS 的患者制定正确有效安全的运动处方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定因素,较难保证患者在除了完成研究设计的运动训练以外完全不去做一些影响疼痛的日常生活活动,这可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KT 联合肩关节 PRT 较单独采用 PRT 可更有效地改善 SIS 患者的疼痛,增加肩关节关节活动度,并能有效提高上肢功能水平。不同方向的 KT 贴扎方法会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但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